004.
“周助教,请等下。”
这天下了课,在路上碰见周助教后,戴琳琅马上小跑着追上去。
“啊,是琳琅啊,你身体还好吧?没有再反复发烧吧?”周助教停下了脚步,很是关心了一番戴琳琅的身体情况。
虽说现在距离她销假已经好一段时间了,但前段日子她反复发烧请假的事还是在周助教心里留下印象。
“谢谢助教,我没事了。”戴琳琅稍微平复了下气息,“助教这是要往哪去?”
“刚下课。你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吗?”
助教这岗位,跟前世大学的辅导员很像,虽然也会给学生上课,但课程大多是思政类的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大三的话可能会上就业指导课),日常工作还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多方面进行的,一般学生来找她,都是有事情需要她解决的,所以周助教也没继续寒暄,直接打了直球。
“是有件事情想要请助教帮忙。最近我写了一篇小说,想要投稿,不知道助教有没有《相思》、《碎玉》和《凤鸾秘闻》这类报刊编辑的联系方式呢?”
助教这岗位,还要负责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方面内容,找她问编辑的联系方式,是最为方便的了,故而在写完稿子之后,戴琳琅也就直接找了上来。
周助教先是一愣,随后又恍然,“你是想问有没有师姐师兄在这些报社工作吧?”
戴琳琅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承认了下来。
周助教也不意外,毕竟这是文学院,像戴琳琅这样怀揣写作梦想的学生并不少,来问她要编辑联系方式的,也不独她一人。
不过这类学生还是大二大三占比较高,大一的时候课业繁重,又还是新生,对学校各种活动都很感兴趣,不会那么快开始就写小说尝试投稿。
但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就像戴琳琅这样,早早地就开始写作投稿。
是以,周助教很是淡定,“《相思》、《碎玉》和《凤鸾秘闻》?写的是古代言情小说吧?这确实是这几年来的热门题材,不错不错。”
能踩着热门题材写,证明还是有考察过市场的,且愿意迎着市场喜好来,这对作者而言,其实是件好事。
毕竟,这世界上大多还是普通人,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需要来赚钱养活自己。
作者若是抱着“读者追捧的都是什么东西啊,我偏要写点不一样”的想法来创作的话,很大程度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是要“遇冷”的。
偏偏学生时代很多人都有些“清高”,不屑于迎合市场,只想写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
这并不是不好,大学生的创意和灵气都很宝贵,搞不好真能写出不错的作品来。
只是这种情况还是太稀少了些,如果学生想要以文字为生,靠写作养活自己的话,周助教这个过来人还是希望她们能考核下市场。
如果不是存在庞大的读者群体,又怎么成为热门题材呢?
戴琳琅第一次投稿就是现下热门题材,不管她是特意考核市场后再动笔的,还是误打误撞,周助教都觉得这是件好事,最起码,写热门题材的话,收的报刊比较多,没准哪个报刊就要了。
“我记得你大三的师姐薛婷云在《凤鸾秘闻》旬报实习,顾丛生师兄在《碎玉》旬报所属的报社实习,赵瑾瑜师姐在《相思》旬报工作……上一届的师姐陈蒸月还搞了个小报馆,你直接去报馆找他们就好了,带上学生证就行。”
周助教等下还有课,也就没有多问,反正给的都是实习生/小编辑或者自己搞小报馆的,不用特意先把控作品内容,让她们自己对接就行了。
戴琳琅要的也是这般,谢过了周助教之后,回去就在思考该找哪位师姐师兄了。
《相思》这三个报纸都是旬报,一旬即10天,通常是每月1号,10号,20号会发刊一次。而这三个报纸,分别是属于三个报社的,而这三个报社,旗下都不止办一份报刊,日报,旬报,月报,大一点的报社基本都拥有这三种类型的报纸。
而小报馆的话,通常指那些不入流,没什么名气,可能只有一份报纸的,她们的作者数量比较少,特别是刚创办的时候,是最缺作者最缺稿子的,这时候往小报馆投稿,过稿率很高。
虽说小报馆的稿费通常不怎么样,销量也不高,但是许多作者为了生活,还是会投稿给小报馆。
但戴琳琅是奔着赚钱扬名的目标去的,毕竟此时的她是真的缺钱,别看肇兴城有座宅子可以出租,可是每月的租金不到二两,堪堪能覆盖她在风华书院的日常开销。
若是有人退租了,一时找不到租户,那她难道还要向舅舅伸手拿钱吗?
戴琳琅没有安全感,她还是迫切地想要赚些钱的。
所以陈蒸月师姐的小报馆,暂时还不考虑,除非她被前面三个师姐兄拒稿。
但,她的小说应当没那么差劲吧?
采薇报社大门前,戴琳琅望着眼前被高大围墙围着的五层楼高建筑,难得有些紧张情绪。
这种感觉,就跟前世她第一次发表作品,等待编辑签约审阅差不多,当时的情绪,也是如今天一样紧张忐忑又期待。
没曾想重活了一世,还是免不了紧张。
“呼。”她深呼吸,平复了情绪后,走到门房面前。
“大娘您好,我想请您帮我找一下赵瑾瑜编辑。”
门房就是前世的保安。
采薇报社是大型报社,旗下不止运营多家报纸,连书籍出版也有涉及,在江南地区和大梁各个大城市都设有分社,眼前坐落在江宁府的便是它们的总部,红砖墙,水泥地,在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材料同时,又保留了古代建筑风格。
“有预约吗?”
门房大娘年纪看着在四五十岁之间,精神头很好,头发梳得干净利落地,薄款春衫下的胳膊,隐约还能见鼓起的肌肉。
“没有,不过我是风华书院的学生,这是我的学生证,周助教推荐我来找赵瑾瑜师姐的投稿的。”
原则上,没有预约的不加理会的,她们采薇报社不能随便放陌生人进去,但风华书院在江宁府是大书院,采薇报社里面有不少工作人员和签约作者来自风华书院,像戴琳琅这种校友找来,多少是要通知一声,至于见不见,那就是她们的事。
是以,门房大娘让戴琳琅在这等着,她让年轻的另一位门房进去里面通报。
大约等了六七分钟,戴琳琅终于看到那门房回来的身影。
走在她前面的,是位穿着鹅黄色改良襦裙的年轻女子,她梳着单螺髻,鹅蛋脸上只涂了淡红色的口脂,没有佩戴耳环首饰,只在脖子间挂了漂亮链子的黄铜怀表做装饰。
打了照面,未语先笑,“是戴师妹吗?”
戴琳琅先前报了名字,想来是门房告诉了她。
“是师姐,我是戴琳琅,披星戴月的戴,琳琅满目的琳琅。”
“真是个好名字!”赵瑾瑜夸了一句,又跟戴琳琅寒暄了几句书院和老师的事,才拉入正题,“师妹这次带了稿子过来是吗?那这样,你跟我去会客厅,我看完稿子再给你意见。”
风华书院到采薇报社没有直达的蒸汽公交车,中间还需换乘马车或者载客自行车(这种载客自行车类似于黄包车,只是客座前面是用自行车拉人的而已),过来一趟花费的时间将近两个小时,戴琳琅又是外地学院,在本地没有房子,要是只收下稿子就叫她回去,到时候联系比较麻烦。
赵瑾瑜本身性格不错,在这一点上还是比较体贴的。
跟门房登记之后,便带着戴琳琅进去。
从大门到主体建筑有一段距离,路上能看见穿着耐脏颜色短打的杂役工推着独轮车来来回回。
“那是从印刷厂出来的,我们采薇报社有自己的印刷厂,就在五楼,主要供给江宁府和周边地区。”至于大梁其他地方,就看当地分社是自己设立印刷厂方便合算,还是找当地印刷厂代工合算了。
说着又给戴琳琅简单介绍了下报社的楼层分布。
“一楼主要是会客厅,收稿区,抄写区,样刊陈列室,二楼三楼主要是编辑工作区,我在二楼工作,同时食堂和图书馆也设在二楼,法务室设在三楼。四楼是排版区。排版区和印刷区的升降箱跟我们是分开的。”
升降箱类似于前世的电梯,只是它不是由电力驱动的,而是蒸汽驱动。
不过在早期蒸汽机没出现之前,升降箱用过水力驱动的,只是当时并没有普及。现在的蒸汽升降箱也不能说完全普及,普通人家和普通的办公场地也是没有的,毕竟这玩意购买和使用成本都不算低,还需要有专门的人操控升降拉杆。
但赵瑾瑜说这个也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风华书院是有升降箱的,在她毕业之前,新的教学楼就装上了升降箱,旧的教学楼经过改造也基本都装上了。
她只是习惯介绍了一句而已,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见识过升降箱的,有小地方来这闯荡的作者有时候也会来书院拜访,没见过升降箱,总是要提及一下,暗中也能抬高一下报社的实力,让对方更愿意签约她们报社。
有些时候,她还要带作者们坐一下这升降箱呢。
“晨晨,我带个作者来会客室,哪个会客室还空着呢?山茶花室没人是吗?行,那我们过去山茶花室。”
与前世实习的公司一样,采薇报社一楼也设有前台,赵瑾瑜跟前台打过招呼之后,就带着戴琳琅往里面走。
报社占地面积大,会客室也修得不少,“总共有十二间会客室,是采用十二花神命名的。”
毕竟来往此间多是文化人,文雅一些总比一二三四五听着好。
“你先喝杯茶,我来看看你的稿子。”
赵瑾瑜虽然只是刚转正不久的新人编辑,但工作谈不上清闲,没得过多寒暄,进了会客室给泡了茶水之后,就请戴琳琅先自便,她先看看稿子。
她从前就爱阅读,又是正经大学毕业的,从实习到转正至今也见过不少稿子,审稿之事做来已是驾轻就熟,不说从开篇便能看出文章的好坏吧,但通常也花费不了几分钟便能有判断。
戴琳琅虽是风华书院的学生,却也是小县城来的,如今又才大一,她虽对她抱有两分‘同门师妹’滤镜,但也不觉得自己就那么幸运,随便就能遇到自动送上门来的小说天才。
是以,她只是让戴琳琅先喝杯茶,想着等她茶水喝完,她差不多就能看个大概,说出个改进意见一二三来了。
结果刚翻开一页——
《主母重生复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