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迷屋 > 登科及第 > 第17章 新邻居

第17章 新邻居

鹤季荀一家决定新年在新宅子过,于是先到东街把三进的大宅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

这不是个简单的活,虽然原主人把屋子爱护得很好,但角落、梁宇的灰尘怎么也少不了。

整个打扫流程走下来花了两天,之后他们才开始搬东西。

租借的大马车拉着各式各样的家具,堂哥大河也赶了一辆,大爷爷知道他们搬家让他过来帮忙的。

“桌子放这边”“这个板凳先放柴房”“他们家有,咱们家这个旧了”……

在一片吵杂声中,鹤季荀将自己的衣物放进橱柜,将床褥铺好。

看着厚实的被子,架子床隔出的小小天地,他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幸福感。

终于拥有自己的空间了!

虽然和爷爷奶奶住一起很温暖,但他还是希望有自己的隐私空间。

而且——

他走到外间,还有这么一大片地方可以让他发挥,布置自己的书房!

这张圆桌可以放进里间,他自己在打个书桌放在窗前,然后再打个书架放在西边这面墙。

窗前还可以再养盆盆栽,和太白湖石的砚洗放在一块,相得益彰又好看!

这些年卖冻疮膏他攒了不少钱,除了留出笔墨纸砚的开支,打个书桌和书架足够了。

其余的,之后再慢慢添缀。

鹤季荀走出自己的屋子,来到大门口,外面只剩下几张板凳没搬进去。

他拿起板凳,正要走进去,抬眼发现有个十来岁的少年郎朝他微笑。

“我是隔壁谢家的,你们今天刚搬来?”

少年郎穿着布衫,背着书箱,手里还捧着几本书,看样子刚从外面回来。

“嗯我叫鹤季荀,今年八岁。”

“那我大你四岁,我叫谢无羁。”他刚从书院回来,见到鹤季荀觉得非常合眼缘,这才主动搭话。

两人互道身份后,也没有过多交谈,点头致意便各自进家门口。

搬进新家的第三天刚好是腊月二十八,后天就是除夕,鹤爷爷带回来好几沓红纸。

说今年的对联、福字都要自己裁自己写。

刚练两年字的鹤季荀明白他的言外之意,顿觉压力山大。

鹤爷爷看他这两年每天都在练字,此时显然是寄予厚望,薄薄的几张红纸却让他感觉到担子般的重量。

字练得是工整,但还远没有到能张贴出来见人的程度啊。

他把这话和鹤爷爷说了,鹤爷爷却道:“不都是字么,工整就行,咱小门小户不用讲究那么多!”

话都这样说了,鹤季荀只能安慰自己没人会认真细看,赶鸭子上架的开始研磨笔墨。

毛笔沾满墨汁,鹤季荀悬腕在裁好的红纸上专心书写一笔一画。

这两年练的字,虽说没有练出风骨,但看着还是可以的。

练字是无法弄虚作假的,鹤季荀自从6岁开始就每天练十张大字,一个月要用掉3刀纸。

一刀是一百张,每刀300文。

鹤大伯送他的毛笔练俩月就报废了,后来买好点的也是三月一换。

更不用说墨汁的费用,最差的墨也要200文,砚台倒是耐用,到现在也没换过。

总之零零总总加起来,每月要花费掉一两银子左右。

这费用没法省也不能省,在古代科举路上,你必须得有一项拿得出手的特长,这样出门和同期前辈交流时才不会尴尬。

譬如说,你向有学识的大儒请教,需要别人帮忙代为介绍时,除了“认真克己,熟读经书”再加上“书墨中自有风骨”,是不是听起来就不一样呢。

写拜帖时,好看的字有时候也是一块敲门砖。

还有当你没钱但需要送礼时,假如你的字在外面已经有一定的名气,就可以省下这笔送礼的钱,还会被人夸赞清正。

有的人会说了,为什么一定要和同期前辈交流,只要自己认真努力不就行了?

在现代的确可以自己闷头关门学习,但在这个时代可行不通。

没有网络,没有模拟题,没有辅导书,更没有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在这里只有经典教材,以及注释本。

像院试要考的杂文,不多看看驿报怎么知道本朝有什么政令,不多看看诉状,或者其他官场上往来上下的公文,怎么知道格式要怎么写。

往年的考试试题,科举没有标准的参考答案,你要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就得和其他人对比。

其他人会把自己的答卷默写出来,广为宣传吗?当然不会。

那你就得出门和人结交。

比如说刚考完童生试,你想知道自己在同批人中的水平如何,能不能考上秀才。

那不得问问前辈,我这试题答得如何?学得如何?到哪个程度?能不能下场?

不得问问同期,你才能知道你在哪个水平,为什么案榜上是这个名次?

如果你闭门造车,那不是得了案首也不知道自己哪点胜过他人?

所以,一个能引导自己的名师非常重要。

名师他又不是慈善家,你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才华,他才愿意收在门下,把这个时代上下并不流通的知识传授给你。

作诗他是没这个灵气,在书法下苦功夫却是最见效的。

是以,即使现在先生的影子都看不到在哪,他也要好好打磨自己,到遇上那天不至于窘迫得不敢上前。

不过每月笔墨纸张的确是一大开支,真要花了,两个伯娘待他的态度可不会这么和善。

按理论算,他每月的确要花费掉一两银子,但事实上这两年他每月只花费大概100文左右。

这点支出他卖冻疮膏完全可以自己消化掉。

只用花这点钱,是因为他的笔墨纸张供应完全免费。

他把宣纸和信笺的传授给书肆,书肆便承诺并签订协议,只要书肆存在一天就免费供应笔墨纸张。

宣纸和信笺的制作方法是他在大学参加社团时,几个女生兴致勃勃搞古创活动时学到的。

书肆是京城来的分店,他这也算是结交到一个靠山。

将所有的福字和对联写完,天已经暗下来。

鹤季荀揉揉脖子和手腕,将红纸整齐叠放在一处,便走出大门,打算换换眼睛。

这一出来就和谢无羁对上眼,对方同样在活动手腕和脖子。

彼此都是一愣,然后齐齐露出一个无奈的苦笑。

“荀弟才始龄就被抓壮丁了么?”

古人把男孩8岁,女孩7岁叫做始龄。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1]

鹤季荀:……

看样子谢无羁小少年是个过来人啊。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福字和对联要写。”

“那当然了,大门、各房门口的对联福字加起来整整有十来张,还要写得美观,须得聚精会神,不能有一点走样。”

两人说完齐齐叹了口气。

因为同样的“遭难”,对彼此第一印象本就很好的两人走到一块去了。

鹤季荀问他:“谢大哥在何处进学?”

谢无羁答:“麓山书院。”

于是两人便就此聊起来,鹤季荀也就得知,这个时空除了私塾和官学,还有这样的一个书院。

谢无羁说的麓山书院在府城郊外,里面的先生至少都是举人出身,更有退出仕途的饱读学识的大学士坐镇。

要想进麓山书院可不容易,非世家子弟或者有名望的人推荐,白身进不了,至少得童生且表现优异才行。

谢无羁是因为家族有熟人在书院,才得以进入书院的初级班。

书院进学时间和现代大学差不多,鹤季荀听着感觉像现代小学初中高中兼一体的私立学校,还是那种非常清贵的私立学校。

只不过里面是童生秀才举人兼一体。

至于进士么,每隔几年殿试也出过一两个,多年累计下来,数量也很庞大可观。

两人聊着聊着,就又回到所学上。

听闻鹤季荀和自己一样已经熟读五经,谢无羁面露讶异,但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表现得过分夸张。

讶异之色很快就被他收敛起来,转而询问鹤季荀接下来的读书打算。

鹤季荀察觉到这一点后,心中暗暗感叹,不愧是麓山书院出来的。

估计已经见识过很多出色的人才和妖孽,才会被熏陶得喜怒不形于色,心绪从容沉稳吧。

得知鹤季荀寻觅名师的迫切需求,谢无羁也很有士大夫慷慨达济的胸怀。

“如果暂时寻不到,荀弟也不必心急。你可将遇到的困惑书写下来,我带到书院去请教夫子,求得解惑后咱们书信往来。”

谢无羁讲这句话前迟疑了会,本想说将鹤季荀介绍给书院的夫子,但一想到这样会过于唐突,自己也不是多受夫子看重的学生,便改口换了个更稳妥的说辞。

之后如果夫子对荀弟生起爱才之心,再说也不迟,徐徐图之嘛。

作者有话要说:喜欢的话点个收藏支持一下!感谢在2023-01-16 19:08:28~2023-01-18 17:54:4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小书虫一枚 6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