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迷屋 > 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 > 第17章 直觉

第17章 直觉

时近黄昏,晚霞漫天。

食堂的饭菜香渐渐变得浓郁,时不时地飘进办公室里。

可是此刻大家一门心思都在案件上,就连吃饭最积极的刘浩然都没有留意到饭菜香味,目光炯炯地盯着姜凌。

心理画像,这个词实在新鲜。

就连一直从事刑侦技术研究的应松茂都是第一次听说。

和容貌特征不同,人的心理是动态的、多变的,怎么画得出来?

应松茂沉得住气,但他的助手赵景新却耐不住好奇心,直接发问:“什么是心理画像?”

姜凌说:“这个词是我在一篇国外论文中看到的。犯罪的行为方式,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反映出作案人的日常习惯与个性特征。通过案件痕迹物证中的心理痕迹和心理现场,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分析出案犯的形象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等,从而可以为确定作案人范围提供依据。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画像。”

办公室里在座的都是公安系统的实战者,对理论研究并不擅长,姜凌这段话理论性太强,听得大家一头雾水。

李振良抬手挠了挠脑袋:“小姜,你能不能讲得通俗易懂点?”

周伟也跟着说:“是啊,我也有点听不懂。”

即使是学过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刘浩然,也感觉姜凌的话太过晦涩:“外国人写的东西,翻译过来实在是难懂。要不你还是结合案子来说吧,这样好理解点。”

应松茂倒是听明白了:“根据犯罪人的行为方式来推断他的心理特点,是不是这个意思?”

姜凌点头:“对!心理画像不是真的画出一个人,而是根据我们手中的线索,对案犯进行描述。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社会特点、犯罪经历等。”

一边说话,姜凌一边在白板上写下生理、心理、社会、犯罪经历这四个字。

“刚才应队已经通过物证技术锁定了案犯身高145厘米以下、瘦弱力气小、没有偷盗经验。使用发夹作案。”

“接下来,我要开始对案犯进行心理画像。”

姜凌停顿片刻,观察大家的反应。

众人都点头。

“这我听明白了,说是画像,其实并不是真的画,而是说出来。”

“说得越详细,越容易找出案犯。”

“小姜那你继续说,我都记着呢。”

姜凌拿出第一份档案。

“这是发生于1992年11月的自行车铃铛失窃案,也是案犯首次作案,案发地为纺织厂。刚才我们讨论过,首次作案一般都选择距家较近的地方,但这起案子不一样,在11起系列案中,第一次案发地距家最远。”

刚才被魏长锋等人打断的讨论终于回归正轨,李振良大脑运转速度飞快:“有没有可能,她那天恰好在纺织厂附近,顺手偷了个铃铛?”

刘浩然立马摇头:“不,不可能是恰巧。首次作案时人的心理最为紧张害怕,一般会选择在家附近。你仔细看案发地图,序号越靠后、距离毛巾厂越远。唯有第一次作案是个例外。”

李振良凑近地图观察了一下,冲刘浩然竖了竖大拇指:“好像真有这个规律,你厉害!”

周伟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会不会首次作案她不是一个人,而是某位住在纺织厂附近的人带她过去的?”

刘浩然再次摇头:“不可能。偷东西又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肯定得避着点人,怎么可能跟别人一起?”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周伟摊开了手:“那你说,是为什么?”

刘浩然头脑比较清晰:“有一种可能,她一开始想偷的铃铛正好是纺织厂职工的。”

李振良与周伟想了想:“嗯,有道理。”

“浩然说得对。”姜凌冲刘浩然点了点头表示肯定,“一切不合理的地方,往往成为最关键线索。”

刘浩然得到肯定,心里美滋滋的。

姜凌继续说:“如果犯罪动机是求财或偷窃癖,那她第一次作案肯定会选择离家近、方便下手的地方。采用排除法,我推断案犯的犯罪动机为报复,通过偷窃自行车铃铛来达到报复目的。而第一次作案的目标,自然就是她要报复的对象。”

刘浩然还是觉得有些奇怪:“偷铃铛报复,这是不是有点幼稚?”

姜凌提高了音量:“对!就是幼稚。因为案犯只是个小姑娘,她没有能力采取殴打、举报、毁坏财物等手段来实施报复,只能悄悄去偷对方的铃铛。第一个被偷铃铛的失主,就是她要报复的对象。”

刘浩然翻开第一起报案记录:“这起案子是厂办秘书报的警,不过那个自行车铃铛是钱建设的。”

听到钱建设这个名字,大家都皱起了眉毛。

“怎么哪哪都有他!”

“这人不是个好东西。”

“钱大荣一出事,纺织厂通报批评钱建设,他现在正停职反省呢。这种人,被偷了自行车铃铛也是活该!”

应松茂提醒姜凌:“你这只是推测。”

物证推断案犯是位体弱、矮小的女性,并不一定是位小姑娘;也没有成熟的刑侦理论支持首次犯案不能离家较远。

姜凌的推断看似合理,实则主观性很强。

姜凌没办法告诉大家,她在听到“自行车铃铛”这五个字时,便触发了沈小梅的档案,这说明沈小梅一定与此案有关。

沈小梅说她从六岁开始流浪、乞讨,这与案犯常居毛巾厂不相符;

沈小梅保存的铃铛是小月留下的,因此偷铃铛的小姑娘大概率是小月。

除了小月瘦弱、营养不良、死于肺结核这些信息外,沈小梅曾经说过小月只有妈妈,可是妈妈被坏人害死了,坏人有个很“脏”的铃铛。

如果说破案是一场考试,那姜凌是手执标准答案,然后想办法完善解题过程。

她的心理画像虽然缺乏直接物证,但姜凌知道方向是正确的。她看向应松茂,语气平静:“应队,这是我的直觉。”

两人目光在空中相触。

姜凌眼神清澈,在晚霞明光的映照下透着琥珀光芒。

应松茂在她眼里看到了执着与坚定。

片刻沉默之后,应松茂微微颔首:“好,你继续说。”姜凌的心理画像过程虽然有青涩之处,但不失巧思,不妨多给她一些机会,说不定真能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刑侦道路。

得到应松茂的首肯之后,姜凌在黑板上那“报复”二字上重重画了个圈。

“我之所以说案犯是位小姑娘,一则因为身高145以下、瘦小、体弱这三点符合小姑娘特征,二则因为发夹多为小姑娘佩饰,三则因为十几岁的小姑娘正值心思敏感的时期,遇到一些事情刺激之后,容易采取幼稚的报复手段。”

“刚才讨论时浩然提到,案发时间多在周日晚、周一早上,作案间隔一个月一次,说明这个小姑娘遇到的刺激发生于周日,与钱建设有关,并且一个月一次。”

说到这里,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一肚子话想说。

李振良率先发言:“钱建设这个人最好色,不会是……”

他的第一反应,是小姑娘被钱建设性.侵。一想到这个可能,李振良心口一缩,难受得很。他也是当父亲的,不敢想象一个花季少女被性.侵之后内心该是怎样的崩溃。

报复?李振良觉得偷铃铛这个报复手段太轻了!

周伟打断他的话:“不会。钱建设这个人好色是不错,但情人都是成年女性。”

李振良松了一口气:“不是最好。”

刘浩然接着他的话继续往下说:“那……或许是小姑娘的亲人被钱建设害了?”

姜凌等的就是这句话,她笃定地点了点头:“对,这个亲人大概率是母亲,毕竟母女连心。小姑娘目睹母亲与钱建设发生关系,无力阻止,内心愤恨,因此起了报复之心,偷了他的铃铛。此后在一次又一次的刺激之下,重复着偷盗行为,渐渐形成一种病态。”

应松茂万万没有想到,姜凌只是通过案发时间、地点与物证,就能推断出一个完整的犯罪过程。

这便是犯罪心理画像?

李振良与姜凌合作过一回,见识过她对钱大荣犯罪心理的剖析,早就对她的本事深信不疑,听到这里,他立刻站了起来:“那还等什么?赶紧找人啊!”

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经历过那样的心理创伤,他简直太心疼了。

就算她是个小偷,那也是被钱建设那个不要脸的男人逼出来的!

姜凌抬手往下压了压,示意李振良稍安勿躁:“别急,心理画像还没有完全结束。”

李振良催促她:“那你赶紧说。”

姜凌说:“如果小姑娘有父亲,她会选择向父亲求助,母亲也不可能如此规律地与钱建设发生关系。如果她有兄弟姐妹,有了倾诉对象心理不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我推测,她是独生女,父亲早逝或者父母离婚,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有独立宿舍。”

这一回,刘浩然和周伟都坐不住了,同时起立。

女孩,身高140-145,读小学或初中,瘦小力弱,与母亲独居。

——这些信息已经足够详细。毛巾厂家属楼一共300多户,从中筛选出案犯只需一天时间。

只要能找到这个女孩,就说明姜凌的心理画像是对的!

两人异口同声:“那还等什么?赶紧找人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