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迷屋 > 拐走清冷知府(基建) > 第20章 追责

第20章 追责

其中有不少都是妇人和孩子。

她们的丈夫,她们孩子的父亲,或因繁重的徭役去世,或正不知在何处服徭役有家不得归。

她们只能用一盏盏河灯,寄托满腔的思念与控诉。

她们愤恨着这个世道,却又以同等的热情期待着明天。

对未来没有期待的人是不会祈愿的。

她们对未来有着期望,所以以河灯作为载体,表达着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面临命运不公时的顽强不屈。

许清徽有被这份虔诚感染到。

穿越了这么久,她第一次与这个时代的人真正共情。

但同时,她也深深地产生了对这个时代之中的人的同情。

无论是因生产力底下而导致的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无能为力,还是因落后的体制而产生的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许清徽都觉得,他们所承受的苦难远超过了作为人应该承受的范畴。

只是如今她也身处这个世道之中,能自保已不易,哪里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更别提改变这个世道了。

许清徽点燃莲蓬中心的蜡烛,烛光燃起,将莲蓬四壁和她的脸都照得暖黄。

她将这盏小小的灯放入河中,轻轻向河中心一推。

简陋的小河灯受力旋转倾斜,最后又稳稳地直立,随河水越漂越远。

灯虽简陋,心意却并不简陋。

许清徽站在岸边出神。

她自己没有什么想求的东西,便替这岸上的人们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吧。

次日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曙光已经照亮了半边天空,看来今天会是个难得的晴天。

许清徽等人将收拾好的东西装上小船,清点好后就准备离开了。

一回头却看见了三人从未敢设想过的场景。

村正领着一大帮村民,前来送他们,浩浩汤汤。

清晨的鸟叫虫鸣声中,上高村的人扶老携幼前来,手中还拎着他们为数不多的食物。

“三位大人连日来辛苦了!”

村正代替众村民向许清徽三人表达了感谢,递上了吃食和蓑衣。

“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相送的,这些东西是个心意,还请一定收下。”

言毕村正率先向三人鞠了一躬,其他人也纷纷效仿。

众人真诚地表达着感激之情,连尚未开蒙的孩童都有样学样地作揖感谢。

“诸位快快请起,这如何使得。”

三人连忙回礼,扶起村正和其他人。

“三位大人为我等解决了水患和食物等大问题,于我上高村有大恩。”

村正言辞恳切。

许清徽从没想到过,有一天会收到这么多人的的感谢,更没想到她所做的事对其他人而言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她的心中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充盈和价值感。

最后三人还是收下了村正送过来的蓑衣,但象征性地拿了一点食物,毕竟村子里食物本就不多。

小舟驶离岸边,逆流而上,返航复命。

许清徽看着岸边挥手送别的人们越来越小,最终消失不见。

但他们给许清徽带来的影响,却在她心中久久难以散去。

回航途中,许清徽整理好当前能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认真复盘了整个龙栖县积水的情况。

终于想到了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便是——以工代赈。

可以参考上高村的成功经验,在其他河道淤积严重的地方,也一样发动百姓参与到清淤工程中来。

如此既节省了需要调配的治水吏数量,又极快地提高了清淤速度、节省了时间。

只是清淤工具当前尚且掌握在官府手中,不允许私自流传到民间。

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

但是还是先想清楚如果真的以工代赈,具体能如何实施吧。

许清徽将自己的想法与郑问渠和王洽说了,三人认真探讨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虽然在他二人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超前,但认真思考过后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好且合适的解决办法。

甚至郑问渠在许清徽的启发下,补充了很多细节,使得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更适合这个时代,更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王洽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记录。

三人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回去复命时禀告县丞杜衾年。

“想不到三弟居然能知道这么多东西。”

郑问渠赞叹道。

在他眼中,这个三弟许罄平日里一直都是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做事也温吞,不紧不慢,不争不抢。

没想到一出声便是这么靠谱的主意。

“哪里,小弟只是碰巧想到了而已。还是二哥进行了如此详细的分析推演,才使得这个对策能有可行性。也多亏大哥帮我们梳理、分析和记录,否则这些东西说完可能就忘了。”

许清徽将自己降低,将功劳都推到了郑问渠和王洽身上,三言两语将自己的作用淡化。

完全没有显露正是在许清徽的引导之下,郑问渠和王洽才能避免很多错误的思路,得出最终的切实可行的结果。

郑问渠感觉哪里有点不对,但又想不出来,最后只觉得许清徽说得很有道理。

说得也是,没有他和王洽,仅靠他这个傻三弟怎么可能想得出这么好的点子嘛。

最后“嘿嘿”一笑,算是应下了许清徽说的话。

王洽对许清徽拱手行了一礼,微微笑了一下,没有接话。

这一段路途顺水,小舟随波晃荡,不急不缓地向前流去。

几天后,三人终于是有惊无险地回到了杜衾年所在的地方。

这里是杜衾年为了方便统领清淤工程,而选定的一处临时驻地。

驻地就在吞龙江从中部分流而出的一处重要支流旁边,由一处废弃的龙王庙改建而成。

此处由于地势较高,少遭受洪水侵袭;而陆上腹地又平坦开阔,利于人员和物资驻扎。

同时庙虽破,却胜在空间开阔,简单修缮一下,就足以挡风遮雨,颇为实用。

所以驻地选择在了此处。

抵达时已是深夜。

自昨夜起又开始下起了雨,迟则生变,为了避免出现其他意外,所以三人这一天两夜算是日夜兼程,才终于在深夜赶了回来。

尽管是深夜,驻地仍有人员值守。

三人将船只交接给驻地相关管理的官吏后,疲惫地回到休息的地方。

许清徽倒是丝毫不挑地方,简单清洗后倒头就睡。

这一觉就直接到了第二天早晨。

许清徽是被周围人摇醒的。

她揉着朦胧的眼睛,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听见了一道洪钟般的声音。

“郑问渠、许清徽、王洽何在!”

“郑问渠、许清徽、王洽何在!”

声音刚落,下一声又响了起来,看起来已经喊了好一会了。

“在,在这里!”

这是郑问渠的声音。

许清徽被郑问渠和王洽一把捞起,直到这时她才差不多完全清醒,也看清了门口身形魁梧、神色威严的属吏。

“杜大人要见你们,速速前来!”

见三人已出列,来人又丢下一句话后,剐了三人一眼,甩下门口遮掩用的帘子。

督促之意不言而喻。

三人飞快地清洁一番,王洽还拿上之前整理好的关于清淤之策的笔记,然后赶忙走出去跟上了一直在屋外等侯的属吏。

这名属吏名为李执,是县丞杜衾年手底下的吏员。

杜衾年住的地方位置居中,便于统筹。

由龙王庙后院的厅堂改建而成。

从外面看起来和周围其他的房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干净整洁了些。

进入厅堂便看见了一位正伏案办公的官员,周身儒雅的气质。

李执领着三人进去后,向杜衾年行了一礼。

“大人,人带到了。”

随后站到了杜衾年身侧。

三人有样学样地向杜衾年行礼。

杜衾年正在批阅公文,没有回应,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们一眼。

杜衾年不怒自威,加上李执严肃的神形,堂中气氛一时十分肃穆。

县丞大人没有发话,三人也不敢自作主张地直起身。

这样的姿势维持了半响。

许清徽身上已出了一层细密的汗,额上的汗凝成了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啪嗒”砸在了地上。

许清徽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上位者的威压。

在这里,他们不是身份平等、有着平等人格的人,身为上位者的杜衾年天然有着对他们生杀夺予的特权。

终于,杜衾年批改完了他的公文。

李执便立即上前帮助杜衾年整理好案桌上纷杂的公文。

“尔等,可知罪。”

杜衾的音色醇厚儒雅,落地却有如千斤重,压得三人“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头直抵地面、俯首认罪。

“属下知罪!”

“罪在何处?”

杜衾年接过李执递上的清茶,不急不缓地出声。

“属下不该擅自将捻泥篰制作方法传授给民众。”

一向温吞的许清徽却抢在了郑问渠何王洽前面,接下了杜衾的问题,也接过了罪责。

见堂下最瘦瘦小小的许清徽认下了罪责,杜衾年放下茶,终于是正视了堂下跪着的三人。

“罪在何处?”

杜衾年又问了一次。

许清徽飞快地思考着杜衾年为什么会这么问,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她感觉有生以来自己的脑瓜从来没有转得这么快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